某次在某論壇或討論串中有人(我記得是施俊州先生)提出、台語的再興將帶動其他的台灣語言的再興。你可能第一亇反應會是、「爲甚麼?怎麼說?」但在台語常被當成沙文的代名辞的「後三一八」台灣社會、大家很需要主動想像那種局面。
前陣子我在吉隆坡海口「肉骨茶之鄉」吧生市(馬來語 KLANG)吃肉骨茶、驚訝発現隔壁桌一整群二十幾歲的男性从頭到尾都在講福建語(閩南語)。在南邊的新山或麻六甲、同樣一桌少年人大概會是講北京語的、而那樣其實更「正常」、在中華主義和北京語教育的灌溉之下。那吧生人的「秘訣」是啥呢、那會到今夭閣有八九〇年代个囝仔見面朗塊講福建語?
答案應該是、北京語有後來居上的趨勢、但在吉隆坡一帶粵語依然相當強勢。強勢粵語部份抵消了北京語的強勢、从此反而穩住了福建語的生存空間。這是一種「唇不亡、齒不寒」的概念。
在「實際運作」的層次上、有一種重要的動力恐怕是「不認同」。因爲吧生人「不認同」粵語、所以粵語的強勢更刺激吧生人(至少吧生男性)繼續講福建語。可以想像、假使台語復興了、客家人對台語的「不認同」會刺激他們重拾客語。而阿美人對台語客語的「不認同」又有可能刺激他們重拾阿美語。以此類推。當然還是會有很多人選擇「北京語獨大于己身」。但我是在揣測集体且相對的現象。
對于其他台灣語言的生存、特別是客語、台語(看似渺茫)的再興只會有正面的作用。而語言議題就是認同議題、語言的復興就是認同的復興。一波真材實料的「台灣文化多元光復」正是華政權最不樂見的結果、于是華政權必定在孕育階段將之百般苦毒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