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遠看、還是老問題。台語只是「話」、不成「文」。這是信仰層次。台語是用講的、用寫的是漢文。然後从「新文化運動」以來、北京文被指定爲「現代漢文」、台語人也接受、于是北京文就變成台語的文了。从此「講台語、寫北京文」就變成最自然的本土溝通組合。後來經過中華政權的虐待、「講台語、寫北京文」的組合也大部份被「講北京語、寫北京文」取代了、但在台獨人士當中、至少在濁水溪以南、「講台語、寫北京文」還不算是弱勢。反而「講台語、寫台文」一直都很邊緣、除了在長老教會內。長老教會有「自成一國」的現象、至少以前。
台派(華派根本不用提)普遍會認爲「講台語」值得堅持、台文則寫不寫都無所謂、這不是偶然、這是一片關鍵的民族心理。
「講台語、寫北京文」這種組合在全球來說並不希奇。最像的例子是香港主流的「講粵語、寫北京文」。整箇「中華世界」多多少少都是如此、除非講的也是北京語。再來、所謂的阿拉伯語世界、其實至少有四種實爲語言・互不相通的大眾「方言」、還有無數支小眾的、但除了馬耳他、他們都只被當成「話」、不成「文」、對應的文是《古蘭經》的「標凖阿拉伯文」。
全球的「非國語」多數都有在書面上被「國語」或英語替代的情形。阿拉伯語世界和「中華世界」不同的是、無論口所講的和手所寫差多遠、大家真的還是當做两者是同一種語言。這確確實實是信仰層次。而阿拉伯語世界的例外正是信基督教的馬耳他。至于中華世界、他就是以信仰界定的。中華主義就是一箇一百六七十年前興趣的國教。台灣人信了、越南沒信。两條路就這樣分坌了。
如今你我他都會當做「寫北京文」是不得已、是沒辦法。彷彿大家都想寫台文、只是每年都沒時間學。這是台獨界的「政治正確」。但顯然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溝通組合還是「講台語、寫北京文」。對他們來說、「寫台文」反而不理想。是不是如此、很難確定、但顯然是這樣。
這是一箇無限敏感的問題、而且會讓人不舒服。關鍵不在指控他人、而在于自問、『咱到底是信着省。』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尾。
一九二〇年代的台灣人本來是「講台語、寫漢文」。他們大多數不會講北京話。但一旦大家決定从漢文「更新」到北京文之後、全体知識份子噼哩啪啦全都在幾年之間學會北京文了。現在一群會講台語的後人却一年又一年又三年又十年學不會寫一種自己已經會講的語文。問題顯然不在技術層面。我們不應該再假裝問題是在技術層面。
我不是想讓「講台語寫北京文派」覺得自己可恥、而是希望你我可以挖更深、把腫瘤挖出來。目前的格局當然是「自然」的。一切都可以說是政治使然。台灣人不曾有自己的王國等等等等。但台國到底會先有其鷄還是先有其蛋、誰知。爲甚ㄇ不两頭都生生看。